除了春节几号迎财神 每月初几迎财神

时间:2025-03-22 11:03:14

迎财神是初五。

正月初五,是民间“迎财神”的日子。按照习俗,这一天要登高捡柴,因为“柴”与“财”谐音,“捡柴”即“捡财”。民间一直流传着“空手出门,抱柴归家”的说法。

迎财神、登高、烧香祈福、抱财(柴)等风俗,无一不彰显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底蕴,增添了年味与喜气,传承着情感与希冀。

春节习俗

严格来说,“过年”其实是个时间段。从小年开始,一首“过年谣”就把到除夕要做的事情安排好了:扫房、沐浴、准备食物……忙忙碌碌迎接新年。

迎接新年的第一个重头戏,大概要数除夕,又叫“年三十儿”“年三十夜”。《说文解字》里讲,“夕,太阳下山”,字意可以引申为夜晚,除则是易和交替的意思,连起来就有了“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寓意。

这一天,人们要张贴年画、春联和福字,有的还要贴上窗花。图案一般都很喜庆,有吉祥如意的福禄寿喜,有花开富贵的牡丹,还不乏当年的生肖,比如己亥年贴上可爱的小猪造型剪纸,便是十分应景了。

年夜饭是除夕夜最热闹愉快的时刻。各种美味佳肴在年前早已备好,北方还必须得吃一顿排场隆重的饺子,配上腊八醋和腊八蒜,色味双绝;南方要吃年糕或米饭……水饺外形像“元宝”,年糕谐音“年高”,都是团圆如意的好兆头。

吃罢年夜饭,照例需要守岁。大人围桌闲坐,孩子们提着灯笼跑出屋外,把铺在院里或路边的芝麻秸踩得声声作响,这叫“踩岁”,借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寓意,期待一年更比一年好。

老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到零点,爆竹声中一岁除,旧的一年就算热热闹闹地被送走了,又一年的岁月凝固为生命中的记忆。

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讲究

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踩着一地鞭炮纸屑残渣,正月初一照例是要去给各家各户的亲戚们“拜年”。人们穿起新衣,预备好茶点糖果,款待客人。

丰子恺在《过年》写道,“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严格来讲,在旧日民俗中,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做什么都有讲究,有起伏、结尾、过渡,颇有节奏感。

民俗学专家王娟关注过这一情况。她说,大年初一的时候,人们会画鸡、吃“五辛盘”、吞鸡子等等,不一而足。

“画鸡”是旧时礼俗。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鸡、狗、猪、羊、牛、马,积累经验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这七天分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画鸡贴于门上,以示谨始。

五辛盘更有意思: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要用葱韭等五种味道辛辣的菜蔬置于盘中供食,取迎新之意,也顺应了春天即将到来,万物生发的自然规律。

初二到初六,几乎都是新年休息、玩乐的时光。且不说庙会上的食品和玩具,单是各式各样的表演就能让孩子们看花了眼。

“人日”则比较重要,需要祭祀人文始祖炎黄二帝。有的地方,会拿纸剪一个小人,贴在卧室帐子上。再讲究一些,就煮“七菜羹”(又名“七彩羹”)吃,据说在随后的日子能够诸事顺遂。

不过,有趣的是,在初一到初七的时间段里,民俗里单单出现了一个“破五”,也就是正月初五。

古代社会,物质生活不够丰富,忙碌一年到头,也未必人人都能过一个圆满如意的春节。然而新年又总要有点盼头,所以,老百姓规定了许多年俗禁忌,希望一年有个好的开始。

比如,要说好话、不能骂孩子,尤其初一当天更是如此,否则会给孩子带来一年的坏运气;也不能在初一早晨催人起床,认为这会让对方整年都会被人催促着做事。

当然更不能打碎东西。万一有个不小心,要赶紧说上一句“岁岁(碎碎)平安”,把霉运带走。初一到初五,还不能把垃圾扫出门外,否则会把福气带走。

整个年节都这么过日子,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民俗里很快出现了“破五”,规定此日一到,农历新年前些天的禁忌皆可打破。

“破五”也要过得很有仪式感:“送穷”、迎接财神。人们清晨早早起床,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要边放边往门外走,表示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赶出去。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

所以,“破五”一到,也就意味着过年活动的第一阶段基本结束了。

迎财神是初五。

正月初五,是民间“迎财神”的日子。按照习俗,这一天要登高捡柴,因为“柴”与“财”谐音,“捡柴”即“捡财”。民间一直流传着“空手出门,抱柴归家”的说法。

迎财神小视频

迎财神、登高、烧香祈福、抱财(柴)等风俗,无一不彰显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底蕴,增添了年味与喜气,传承着情感与希冀。

春节习俗

严格来说,“过年”其实是个时间段。从小年开始,一首“过年谣”就把到除夕要做的事情安排好了:扫房、沐浴、准备食物……忙忙碌碌迎接新年。

迎接新年的第一个重头戏,大概要数除夕,又叫“年三十儿”“年三十夜”。《说文解字》里讲,“夕,太阳下山”,字意可以引申为夜晚,除则是易和交替的意思,连起来就有了“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寓意。

这一天,人们要张贴年画、春联和福字,有的还要贴上窗花。图案一般都很喜庆,有吉祥如意的福禄寿喜,有花开富贵的牡丹,还不乏当年的生肖,比如己亥年贴上可爱的小猪造型剪纸,便是十分应景了。

年夜饭是除夕夜最热闹愉快的时刻。各种美味佳肴在年前早已备好,北方还必须得吃一顿排场隆重的饺子,配上腊八醋和腊八蒜,色味双绝;南方要吃年糕或米饭……水饺外形像“元宝”,年糕谐音“年高”,都是团圆如意的好兆头。

吃罢年夜饭,照例需要守岁。大人围桌闲坐,孩子们提着灯笼跑出屋外,把铺在院里或路边的芝麻秸踩得声声作响,这叫“踩岁”,借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寓意,期待一年更比一年好。

老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到零点,爆竹声中一岁除,旧的一年就算热热闹闹地被送走了,又一年的岁月凝固为生命中的记忆。

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讲究

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踩着一地鞭炮纸屑残渣,正月初一照例是要去给各家各户的亲戚们“拜年”。人们穿起新衣,预备好茶点糖果,款待客人。

丰子恺在《过年》写道,“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严格来讲,在旧日民俗中,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做什么都有讲究,有起伏、结尾、过渡,颇有节奏感。

民俗学专家王娟关注过这一情况。她说,大年初一的时候,人们会画鸡、吃“五辛盘”、吞鸡子等等,不一而足。

“画鸡”是旧时礼俗。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鸡、狗、猪、羊、牛、马,积累经验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这七天分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画鸡贴于门上,以示谨始。

五辛盘更有意思: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要用葱韭等五种味道辛辣的菜蔬置于盘中供食,取迎新之意,也顺应了春天即将到来,万物生发的自然规律。

初二到初六,几乎都是新年休息、玩乐的时光。且不说庙会上的食品和玩具,单是各式各样的表演就能让孩子们看花了眼。

“人日”则比较重要,需要祭祀人文始祖炎黄二帝。有的地方,会拿纸剪一个小人,贴在卧室帐子上。再讲究一些,就煮“七菜羹”(又名“七彩羹”)吃,据说在随后的日子能够诸事顺遂。

不过,有趣的是,在初一到初七的时间段里,民俗里单单出现了一个“破五”,也就是正月初五。

古代社会,物质生活不够丰富,忙碌一年到头,也未必人人都能过一个圆满如意的春节。然而新年又总要有点盼头,所以,老百姓规定了许多年俗禁忌,希望一年有个好的开始。

比如,要说好话、不能骂孩子,尤其初一当天更是如此,否则会给孩子带来一年的坏运气;也不能在初一早晨催人起床,认为这会让对方整年都会被人催促着做事。

当然更不能打碎东西。万一有个不小心,要赶紧说上一句“岁岁(碎碎)平安”,把霉运带走。初一到初五,还不能把垃圾扫出门外,否则会把福气带走。

整个年节都这么过日子,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民俗里很快出现了“破五”,规定此日一到,农历新年前些天的禁忌皆可打破。

“破五”也要过得很有仪式感:“送穷”、迎接财神。人们清晨早早起床,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要边放边往门外走,表示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赶出去。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

所以,“破五”一到,也就意味着过年活动的第一阶段基本结束了。

上海有春节初四迎财神传统。

大年初四也是迎神的日子。年前腊月二十四送神,初四则迎接神明再度下凡,故称为“接神日”。

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

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