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观音会保佑孩子么 送子观音抱的小孩是真命天子吗
问题一:送子观音如何供奉,送子观音供养佛菩萨一般都是香,花,灯,水,果等供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供养佛菩萨,不是去贿赂佛菩萨,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恭敬心,多做善事,好好修行,这才是佛菩萨愿意看到的,触胜过任何供养。
问题二:家里供养送子观音菩萨上什么贡品啊水果坚果,鲜花,香,地毯有卖菩提子,真的,也行,什么不能
问题三:送子观音菩萨和观音菩萨一样吗?能一起供奉吗?一样的,供一个就好。
问题四:家里有了孩子还供奉送子观音有什么说头吗没有。任何佛菩萨都可以供的,供求子观音还是供其他佛都没有区别。比如观音菩萨有无数的形象,都是为了帮助不同的人而变现的,其实观音早就已经成佛了。
问题五:我的房子面朝西应怎样供奉送子观音朝向没有忌讳,任何方向都没有问题。观音菩萨应该供奉在客厅干净明亮之处,或者供奉在一个专门佛堂。
平时要积德行善,孝敬父母,诸恶莫作,这样必定得到菩萨护佑,运气必定好转,风水必定转佳。
问题六:如何请送子观音把观音菩萨圣像请回家,供在你认为最庄严圣洁的地方。面前摆一张供台,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完毕后就供上一杯饮用水,然后烧上一柱清香。有条件的时候供上一些水果鲜花。礼佛拜佛关键是要诚心,礼仪和规矩反而显得不怎么重要。把佛像放在自已认为最庄严圣洁的地方是表达诚心的一种方式。其次是拜佛的次数,坚持每天供水、供香是为了日积月累地勤积功德。
问题七:我家供奉送子观音,生孩子好多年不知道怎么还原这位知友,供奉送子观音,不单单是为了生孩子,而是求观音菩萨普渡众生。只要心诚、笃信、供奉,菩萨就会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问题八:为什么送子观音还挑人供奉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菩萨有好多种化身的法相。佛菩萨待我们就像母亲那么慈爱。
送子观音,并不一定代表,有需求子女才供奉,只要你喜欢,即可。
问题九:家里可以同时摆放观音菩萨、送子观音和老寿星三尊佛像吗?在佛门中,佛菩萨像往往是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的排列法,或者只供一尊佛或菩萨。你能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像当然很好,能与观世音菩萨结下法缘、增进善根、消除灾障。
但并排放两个观世音菩萨的作法还是不太妥当,有不知所从的暗示意味,显得没有中心感,致使护法不悦而做碍,致使你们争吵闹别扭。建议你将送子观音结缘给其他有缘人,只供一尊观世音菩萨即可。老寿星是神话人物,可做为工艺品摆到书架上。如果心里感觉还不踏实的话,也可以结缘给其他人。当然,无风不起浪,夫妻之间也要相互理解、互相包容才是。
顺便提醒您,供奉菩萨像要在宅中上位,后背不能临窗,不可置于夫妇房中或正对厨房、厕所,台子要高于你的腰部(1.5M左右),过低不合仪轨,玻璃台子不太好,要么用其他材料包起来要么换掉,像的上方不能有梁,这些是基本要求。
每天念诵经文回向就行了
念诵普门品、心经加持回向!!
力度要大一些就抄经文-------普门品、心经
愿意此功德回向给(名字)愿他安心学习,学习进步成绩提高智慧开启记忆增强。
药师经回向就行
每天念诵普门品、心经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名字)愿佛慈悲加持,恢复健康身体,愿孩子安乐易养。永远无病无忧脑。
佛教没有听过这个说法。这个可能是民间信仰的说法。观世音菩萨广大灵感,不是神,是菩萨。
§菩萨怎么讲?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萨埵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民间的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是的,佛教深信祈祷的功能。事实上,从灵验的程度及灵验的比例上考察,佛教远比其它神教的祈祷功能更显著、更有力、更可靠。
祈祷的原理,是以祈祷者的心力——由强烈的信念所产生的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统一的定力,去感应被祈祷者(如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自己的定力与佛菩萨的愿力相应相接,便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力,那就是祈祷所得的经验或灵验。在大乘佛教的地区,祈祷观音菩萨的灵验,最为卓著。再说,一个虔敬的三宝弟子,本来就有善神的护持,只要信念坚强,若遇到突发的变故,虽不临时祈祷,也会逢凶化吉。因为祈祷的功能,是由坚强的信念中产生,所以,凡是信念坚强的人,也就等于时刻都在祈祷的功能之中。
不过,佛教虽然深信祈祷的功能,但也并不强调祈祷的万能。比如佛教徒生了病,祈祷是要紧的,如果病人有自信的把握,能够凭他虔诚的祈祷,便可感应痊愈。所以,说法闻法也能医病(《增一阿含经》卷六及《杂阿含经》卷五等);如果病人没有自信和把握,也缺乏祈祷的经验(是指效验),那就应该延医诊治了,所以,虽在释迦世尊的当时,比丘们患了病,通常也多用医药治疗。(注)
因此,一般相信:佛法,主要是医众生生死的心病;医药,能治血肉之躯的身病。有了病痛,祈祷是应该的,诊疗也是必须的——这是正信佛教徒的见解。
批注
注「佛如医王,能治一切诸烦恼病,能救一切生死大苦。」(《华严经.入法界品三九之一六》)
正信的佛教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
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所谓民间信仰,是跟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宗教现象,自从人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那是为了纾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自然环境的折磨,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于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济、保佑,利用求签、问卜、降灵、牵亡、扶鸾、牲供、许愿等方法,以达到与鬼神沟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张类似的行为。
民间信仰是诸神杂糅的,宋以后即有儒、释、道三教并收,神、仙、佛、菩萨不分之势。清末民初以来,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谓五教同源的民间宗教,通过灵媒、术士、鸾坛、乩童,以及灵签、筊杯等的人员和道具,请到自称为是某神、某仙、某圣、某贤、某菩萨、某古佛的无名鬼神,来为祈愿的民众决疑指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导,修善积福、忏悔诵经,来达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却是以唯一的神,作为祈求的对象。民间信仰也将各宗教的教主等,当作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仪、教团的传承;民间信仰则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统的佛教寺院不应设置签筒、鸾坛、筊杯,也不供奉各种地方色彩的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间信仰的色彩,而被误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间信仰的流类。
佛教如何因应社会大众,对民间信仰需求的满足?此应着重对于信仰诸佛菩萨功能的提倡,或者对于某些常用经咒效验的阐扬,比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灵验,是无微不至、无远弗届、无时不应的。观世音菩萨称为广大灵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称为无上医王,又名无量寿及无量光。这些佛菩萨,能够使人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智能得智能。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导师、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一切诸佛,均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接受到任一众生的呼救,具备救济众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诸大菩萨也都具足六种神通,随时、随处、随类摄化,普应一切众生的合理祈求。那么人人只要选定一佛,或一菩萨,或一特定的法门和经咒,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民间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况尚能更进一步,由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进入自利利他、解脱自在的境界。
佛教内的密教有种种不同目的及不同层次的修炼法,天台宗乃至华严宗,也编有各种礼忏仪轨及修证仪轨,依之修持各经所宣示的法门,此已不同于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头,并无多样化的仪轨可求。佛说无量法门,而其任何一法,只要专心修持,就能成为一切法的总持,所以《楞严经》有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任一法门就等于一切法门,具足一切法门的功用。《维摩经》更加开示出不二法门,否则,容易和民间信仰混淆,与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层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经常变换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对象,便会失去中心的目标。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宝是为学佛、修法,是学佛的慈悲与智能,以佛法的正确指导,修行专一的法门,以达成持戒、修定、发慧等一贯的目标。只要不离三宝的原则,日复一日地,以看佛书、做佛事、持戒、布施、礼诵、忏悔等为日课,纵然不求现实利益,现实的利益也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圣严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