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堂对联 观音堂对联完整版

时间:2025-02-28 19:54:22

玉瓶甘露滴;紫竹惠风生。山西朔县崇福寺观音殿

千秋甘雨露;万古海潮音。山西河曲海潮禅寺观音殿

偈答无尽意;名为观世音。张凤年题江苏南通送子观音堂山门

观从心底发;音自静中生。闻楚卿题安徽六安观音寺

西极旃檀地;南天紫竹林。湖南永顺观音庙

观听周三界;音容式万民。广东雷州伏波祠观音庙

法水青杨露;慈恩紫竹风。四川隆昌观音岩

矍铄微支杖;清癯不染尘。何祖禹题云南剑川石窟

愁面观音慧日被诸阇;慈眼视众生。杲堂题日本长崎兴福寺观音堂

剖腹方知真性;开口便见良心。杨怀忠题云南剑川石窟剖腹观音

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北京陶然亭观音大士祠,又称观音庵

觉海化身现金粟;普门香界涌白莲。北京大报国慈仁寺观音龛

芙蓉花面春风暖;杨柳枝头甘露香。天津北塘观音寺

皓月无端窥色相;青云有路觅真如。冯士翘题山西长子观音堂

匣里夜光南海月;袖中诗草敬亭云。冯士翘题山西长子观音堂

观空有色西方月;听世无音南海潮。山西长子观音堂

青蔼柳枝含玉露;风翻贝叶惹慈云。山西长子观音堂

上我慈航休错念;教人苦海即回头。辽宁北镇小观音阁

观空有色西方月;听世无声南海潮。山西朔县崇福寺观音殿

慈悲群生称老母;救难万世感能仁。山西河曲海潮禅寺观音殿

问大士为何倒坐;恨世人不肯回头。江苏南京鸡鸣寺观音楼

太湖慈航逍遥水;南海普渡省悟身。张金海题江苏无锡马山观音殿

甘露常流功德海;香云遥映普陀山。乾隆题江苏镇江金山寺观音殿

烟霞表里因心静;无水空澄触目新。江苏镇江观音阁

潮音普遍华严海;慈竹常霏妙鬘云。江苏镇江观音阁

喜有清音相问答;绝无尘意与周旋。江苏镇江观音阁

由来古佛非女子;只缘大士有婆心。江苏邳州徐塘三圣庙观音像

紫竹林中鹦鹉戏;白莲台下善才参。山东潍坊观音堂

难必救慈悲君子;雷不雷忠厚圣人。山东潍坊观音堂

步入西山冲汉外;坐观东海际无涯。山东五莲观音洞

平地分占东湖水;小阁留栖南海云。江西南昌水观音阁阁门

紫竹林中观自在;洛伽山上现如来。福建福清万福寺圆通殿观音像

救苦寻声磁吸铁;现身说法月印池。福建莆田龟山古刹观音阁

能於众生施无畏;普使世界得光明。福建莆田龟山古刹观音阁

观彻宏微真自在;音宣圆妙大慈悲。福建长汀卧龙山寺观音阁

具大神通完十行;是真清净现三身。湖南长沙麓山寺观音殿

翻经留作将来眼;问法能空现在身。湖南长沙麓山寺观音殿

1.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2.上报四重恩,度他自度;下济三途苦,觉他自觉。

(台湾云林县斗六镇真一堂)真一堂祀观音菩萨)

3.上第一峰头,到处皆当撒手;空大千世界,看来尽是忘机。

(云南昆明铁峰庵观音寺)

4.大德曰生,愿众生生生不已;至诚无息,求嗣息息息相通。

(金菊农题杭州西湖白衣殿)

5.大小并融,素昔心愿;悲智双运,示现普门。

(缅甸密支那龙华寺正门)

6.大发慈悲,普渡众生登彼岸;士林敬仰,同修佛果证前因。

(台湾嘉义县大士爷庙)

7.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群生蒙乐利;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清代林则徐题灵岩山观音寺)

8.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集唐代李颀诗句题北京阜成门外黄庄显应寺殿)

9.不生不灭拯饥渴,救苦救难发慈悲。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宝藏岩楹)宝藏岩祀观世音菩萨)

10.内观自在,十方圆明;外观世音,寻声救苦。

11.白莲台上弥陀佛,紫竹林中观世音。

(观音菩萨画像通用)

12.石璧云天观自在,潭华水月见如来。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的宝藏岩)

13.甘露常流功德海,香云遥映普陀山。

(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观音殿)

14.生面自别开,一片慈心,道人向空中写出;随声以显应,千寻峭壁,大士从何处飞来?

(云南永胜县东壶山观音箐)

15.世路崎岖,看迷人捷足登山,争到悬崖无退步;佛天悲悯,愿众生回头是岸,早离苦海渡慈航。

(浙江杭州上天竺法喜寺)

16.西方自在,法界皆春。(高雄县阿莲乡超峰寺观音殿)

17.西天有路谁人过?南海无桥唯我行。

(家庭观音佛龛)

18.西天法界通台地,南海慈航济淡江。

观音堂对联大全

(台湾新竹市法莲寺观音佛祖殿)

19.西江月色千秋偃,南海潮音万古同。

(台南县茅港尾观音寺)

20.西方贝叶演真经,如问如来,总不出戒、定、慧,三条法要;东海莲花生妙相,自观自在,也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

(普绫题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嘛尼寺观音堂)

21.自在自观观自在,如来如见见如来。

(浙江杭州灵峰寺)

22.地接竹龛,声通南海;寺开莲座,人引西天。

(台湾桃园大溪镇观音寺)

23.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破,万里无云万里天。

(浙江省南海普陀县普陀山观音)

24.竹林法水澴潆,灵源洋溢通南海;山寺慈云纠缦,瑞气氤氲接普陀。(郑奎璧题林口竹林寺正门)

25.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广东广州市观音山)

26.即色即空,观慈悲相,吾无隐尔;是万是一,具手眼人,自成辩之。(浙江德清山慈相寺,西平遥亦有此)

27.即心即佛,但从彼岸问迷津,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是色是空,诚向兹山瞻法相,洞口祥云护处,变化无方。

(清代叶赫实诚题浙江省普陀县普陀山紫竹林潮音洞)

28.我门中缔结佛缘,岂惟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实,春茁兰芽。

(明代戴仁题西湖中天竺法净寺观音殿送子观音佛龛)

29.佛法无边超苦海,众生有愿渡慈航。

(台北市景美观音阁)

30.佛法无边传祖道,观空有色听世音。

(台湾高雄阿莲乡超峰寺)

31.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

(台湾台南观音亭)此亭建于清代道光六年(一八二六)。

32.法演圆音,普化大千世界;华严妙相,展开万亿金身。

(台南市法华街法华寺天王殿)

33.法相本西天,聊现尊严钟港北;慈航羁南海,时因普济渡瀛东。

(郑川流题台南慈荫寺)

34.法相法云何,形槁木,心死灰,斯之护法;观音观自在,水上鸥,花间露,作如是观。

(台湾台南竹溪寺)

35.直指见心,慈云塔现如来金粟眼前,七宝庄严参佛相;回头是岸,甘露泉在大士白莲座后,一瓶清净悟禅机。

(吴鸿昌题江西赣州光孝寺)

36.迎面见青山,看三千世界,露路崎岖,平地有风波,借端慈航登觉岸;江心澄皓月,听八百梵音,霜钟清澈,诸天留因果,应从苦海识菩提。(安徽怀宁迎江寺)

37.苦海同提登彼岸,慈航遍渡泽恩波。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宝藏岩正殿内柱)

38.南海绿竹千年翠,西方莲花九品香。

(高雄佛光山庆祝开山三十周年,春节平安灯法会,观世音菩萨花灯)横披:“普施甘露”。

39.泡影乾坤,妆成宝相;色香世界,幻出空花。

(清代乾隆皇帝题宣武区陶然亭观音大士祠)

40.香阁峙中峰,静观自在;慈灯航彼岸,耿若常明。

十三字观音堂对联

上联,甘露洒人间,现清净身、说平等法;

下联,慈航通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

郑颂英题浙江海盐云岫庵观

音殿

————————————

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