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母保什么时候 最美观音像高清图片

时间:2025-02-21 10:06:23

观音老母就是观世音菩萨。传说中妙善公生出生在兴林国。

古代有一个兴林国,国主妙荘王信奉邪道;重用邪恶的国师,接二连三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使得。妙庄王由于听信邪师的谗言,下令烧毁了所有的寺院、及佛经,不还俗的僧人皆被杀掉,还与邻国挑起战火。因而上天惩罚他膝下无子,只有三个女儿。三公主妙善的出生十分神奇,皇后在怀孕之初,御花园中百花盛开,皇后梦见明珠投怀之吉兆。二月十九三公主降生这一天,皇宫御花园的池里莲花盛开,有异香扑鼻之喜庆。皇后相续已生下两位公主,渴望继承人的妙荘王,得知又生了一个女儿,准备杀死这个小婴儿,但经皇后劝阻,三公主才幸免遇难。

妙善公主自从出生,一直哭个不停,太医看过并称三公主无病,说从三公主眼神中看出,只是悲悯众生而哭,妙庄王发出皇榜,能为三公主止哭者,赐黄金千两。很多奇人异士都束手无策,后来有一位高人对她念一首诗:“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公主就停止哭泣,高人不要妙庄王所赐的黄金,说只为来跟三公主说几句话而已,说完就走了。

妙善公主生来聪慧过人,善解人意,热心助人。多次为妙荘王出谋划策,帮妙庄王解除国家危机,因而她很得妙庄王的宠爱。大公主妙因,性情乖僻,好猜疑嫉妒,处处为难妙善;二公主妙缘,为人没有主见,她们都以妙善为敌。

妙善公主善根深厚,一次外出游玩,机缘巧合遇到一位高人,她得到一本无字宝书。后来她念及受苦百姓时,宝书显字,原来这是一部佛经——《大般若经》,从此妙善公主开始修学佛法。

请观音,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不需要挑时辰的。

请观音菩萨像到家中来,礼拜,供养。是可以积福的。

另外,礼拜,供养佛菩萨,只是学佛的一个小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实践佛菩萨对我们的教导,佛菩萨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能改一过,行一善,佛菩萨知道了,非常高兴,比你上100柱香,磕100个头还要高兴。

我和你谈谈相关的佛法吧,这样,你就除了礼拜,供养,还可以知道学佛的其它方面。

佛法浩瀚,我就讲一下因果规律和个人的改运之道吧。

佛法讲究因果规律,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此时此刻所受的苦,都是前

世今生的恶业所致,我们此时此刻享受到的快乐,都是前世今生善业的成熟。是

自己作的善,让我们达成心愿,让我们快乐,是自己作的恶,让我们诸事不顺,

让我们痛苦。这是快乐和痛苦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命运是自已造成的。

所以,命运的改变,主要也要靠我们自己,说到这里。楼主是否已经明白,佛菩

萨济世救人的方式,以神力护佑是次要的,主要的方式,是教导我们一套行为标

准(行为标准就是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让我们做个大善人,从而自

己改变自己不好的命运,走向幸福圆满的康庄大道。

楼主试想,一个人犯了错误被关监狱里,受了很多苦,佛菩萨能用神力瞬间毁掉

监狱,还他自由吗?不能,对吧,只能教导他一套行为标准,让他改过,然后争

取减刑。所以“教化万民”,这是佛菩萨渡人的主要方式。

另外,关于学佛的内容,不光是烧香,还有吃素,放生,忏悔,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不妄语,不饮酒)、念佛、念经、持咒(念佛念经是佛门大善)等。后者才是重点。后者给我们带来好运的力量更大!因为后者表明你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实践了,力行了。这些也是佛门消灾解难除病改变命运获得平安吉祥之正道。

比方说佛门五戒吧,佛言,行上品五戒十善者,来世可以升天,行中品五戒十善

者,来世还可以为人,免入三恶道受苦。楼主你看,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这都是

自己的行为造成的。

念佛诵经有什么用呢。且看经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是如何说的: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解怨)

咒诅诸,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解恶咒解毒害)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辟邪)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寻声救苦)

楼主你看,称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与观世音菩萨圣号,效果不错吧。

再看大善行:助印经书及造像的十大功德

1、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2、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3、夙生怨怼,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4、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

5、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6、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

7、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城爱戴,恭敬礼拜。

8、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

观音菩萨怎么保养

9、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10、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

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楼主你看,上面的福德,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不是求来的,楼主想要心想事

成,吉祥如意,还须按照佛菩萨对我们的教导,实地去修啊。

附两点,一:孝顺父母是人间大善,不孝是很折福的。孔子说过,孝顺父母最难的是“色难”,就是难以对父母和颜悦色,所以我们以后要对父母以柔心对待,讲话轻声细语,语气不要凶。

另一点,放生,也是人间大善,试想,我们平常打针都痛,动物被杀要痛到死,是个什么滋味!我们能大慈大悲,做动物的救世主,那么,不但能为我们积德积福,而且我们若有了灾难,天也会出手相助的。这就是善有善报。

楼主若欲行放生,可放生的注意事项,放生一定要念诵《放生仪轨》。

,楼主要是有兴趣,可以请一本佛学入门书籍:《认识佛教》来具体全面的了解一下。佛法讲明了宇宙的起源,人生的道理,我们凡人如何离痛苦得幸福之道,很是值得我们学习。祝愿楼主平安,健康,吉祥如意阿弥陀佛!

拜观音菩萨是福建,浙江等省汉族民俗之一。俗传观音菩萨农历二月十九日出生、九月十九日出家、六月十九日得道。民间和佛门在这三个日子都要举行纪念、享祀活动。观音又叫观自在、观世自在、观世音,俗称观音菩萨、观音大士。观音为阿弥陀佛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又是汉化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汉族民间奉其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拜观音注意事项:

一、心存恭敬。

二、身心清净。

三、做好人,存好心。

四、形式在其次。

五、有正确的目的。

简言之,心敬,身净,存善心,就够了,这是根本。详说就多了。

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尊敬佛像的方法: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拜佛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一)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三)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五)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六)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七)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八)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十)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十一)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开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