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二凶三悔四吝什么意思 吉吝凶悔什么意思
第十八卦蛊山风蛊艮上巽下
山风蛊-中中;事物败坏[<推磨岔道》卦中爻象如推磨顺当为福反为祸心中有益且迟迟凡事尽从忙处错《极而有此事》推磨岔道运不齐疾病口舌犯忧虑婚姻合伙心改变谋望求财不作事]。。。败坏腐烂事也害虫诱惑迷乱腐败无事生非改前非而已外静内乱将事物加以整饰有一定的目的//??????????????????????~
三虫食血之卦,以恶害义之象。
判曰:蛊者,事也。干父之体,任用于先,三虫在器,阴害相连。厌昧之事,其疾难
痊。求谋欲起,虑恐相干。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原文】蛊①: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②。
【译文】蛊卦:大吉大利。利于涉水渡河,但须在甲前三日之辛日与甲后三日之丁日启程。
【注释】①蛊,卦名。本卦是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巽,巽为风。高山沉静,喻贤人稳居其位;风行山下,喻百姓蒙受教化。于是贤愚得位,风吹草偃,国事可为,功业可就,所以卦名曰蛊。蛊,《广雅?释诂》:“事也。”②先甲三日,即甲日前三天,即辛日。后甲三日,即甲日后三天,即丁日。高亨说:“我国上古历法:每年十二月(有闰月,置岁末)。每月三旬。每旬十日,以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字记之。每旬之第一日为甲日,第二日为乙日,第三日为丙日,余以类推。据甲骨刻辞,殷代已用此历法。”
【原文】《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译文】《彖辞》说:蛊,上卦为艮,艮为刚,下卦为巽,巽为柔,所以说刚上而柔下。下卦为巽,义在谦逊,上卦为艮,义在静止,所以说谦逊而沉静,所以卦名为蛊。“蛊卦,弘大通泰”,这是天下大治之象。“利于涉水渡河”,此行乃有所事事。“甲前三日为辛日,甲后三日为丁日,从辛至丁共七日”,“七”正是易卦爻数的
循环周期,这是以天道运行为依据的。
【注释】①天行,天道。卦辞“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其间为七日。高亨说:“《彖》传以为天道至七而复,盖以天道之四时为据。以古代之气候学言之:春夏阳气处于统治地位时期共为六个月。秋冬为阴气处于统治地位时期,共为六个月。阴气自正月起,退出统治地位,至七月(正月后第七个月)又进入统治地位,是阴气至七而复。阴阳二气皆至七个月而复,终则又始,循环不已,即《彖》传所指‘终则有始,天行也’。”易卦爻数为六,依次上升至第七爻,则复于原爻,这也是依据至七而复的“天道”。
【原文】《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译文】《象辞》说: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巽为风,贤人如山居于上,宣布德教施于下,所谓山下有风,这是巽卦盼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吹拂万物的风,从而振救万民,施行德教。
【原文】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①。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译文】
初六:继承父业,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固然没有灾害,即使遇到危险,最后乃吉利。
《象辞》说:继承父业,意思是继承其父遗志。
【注释】
①干,借为贯。《尔雅?释诂》:“贯,习也”。习,即继承。蛊,《序卦》:“蛊者,事也。”考,于省吾说:“考、孝金文通用。有子考即有子孝。”《象辞》释考为父,与经意有出入。
【原文】
九二:干母之蛊①,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译文】
九二:继承母业,则吉凶不可卜问。
《象辞》说:继承母业,九二处下卦中位,爻象显示其人得中正之道。
【注释】
①干母之蛊,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妇女没有地位,受刭轻蔑歧视,儿子如果继承母亲的意旨则为不吉利。但《象辞》释此爻辞显与经意不合,盖以九二爻位为据。
【原文】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也。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译文】
九三:继承父业,即使稍有过错,也不会出大问题。
《象辞》说:继承父业,最终不会遭逢灾难。
【原文】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①。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②。
【译文】
六四:光大父业,施行起来困难重重。
《象辞》说:光大父业(困难重重),施行之中未尽得当。
【注释】
①裕,发扬,光大。吝,艰难。②得,得当。《礼记?大学》:“虑而后能得。”郑注:“得,谓得事之宜
也。”
【原文】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①。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译文】
六五:继承父业,博得了赞誉。
《象辞》说:继承父业而博得了赞誉,因为继承了其父的美好品德。
【注释】
①用,利。誉,赞誉,这里甩如动词,犹博取赞誉。
【原文】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①。
【译文】
上九:不服务于王侯,因为其人看重自身价值。
《象辞》说:不服务于王侯,这种志趣可以效法。
【注释】
①则,榜样,楷摸,这里用如动词,犹言效法。
这是讲周易的……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所以仰观俯察,象天地日月星辰草木万物,顺之则和,逆之则乱。夫细不可穷,深不可极,故揲蓍布爻用之于下,筮分六十四卦,配三百六十四爻,序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定天地万物之情状。故吉凶之气,顺六爻上下,次之八九六七之数,内外承乘之象,故曰兼三才而两之。
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三者东方之数,东方日之所出,又圆者径一而开三也。四者西方之数,西方日之所入,又方者径一而取四也。
言日月终天之道,故易卦六十四分上下,象阴阳也。奇耦之数取之于乾坤。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
分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卦象定吉凶、明得失。降五行,分四象,顺则吉,逆则凶。故曰吉凶悔吝生乎动。
又曰明得失于四序(1)。运机布度,其气转易。主者亦当,则天而行,与时消息。安而不忘亡,将以顺性命之理,极蓍龟之源,重三成六,能事毕矣。
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2),震巽之象配庚辛(3),坎离之象配戊巳(4),艮兑之象配丙丁(5)。
八卦分阴阳、六位、五行,光明四通,变易立节。天地若不变易,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以为典要,惟变所适。吉凶共列于位,进退明乎机要。易之变化,六爻不可据,以随时所占。
周礼,太卜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初为阳,二为阴,三为阳,四为阴,五为阳,六为阴,一三五七九阳之数,二四六八十阴之数(6)。
阴从午,阳从子。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左右,凶吉、吉凶之道。子午分时,立春正月节在寅,坎卦初六,立秋同用。雨水、正月,中在丑,巽卦初六,处暑同用。惊蛰二月,节在子,震卦初九,白露同用。春分二月,中在亥,兑卦九四,春秋分同用。清明三月,节在戌,艮卦六四,寒露同用。榖雨三月,中在酉,离卦九四,霜降同用。立夏四月,节在申,坎卦六四,立冬同月。小满四月,中在未,巽卦六四,小雪同用。芒种五月,节在午,乾宫九四,大雪同用。夏至五月,中在巳,兑宫初九,冬至同用。小暑六月,节在辰,艮宫初六,小寒同用。大暑六月,中在卯,离宫初九,大寒同用。
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八卦鬼为系爻,财为制爻,天地为义爻(7),福德为宝爻(8),同气为专爻(9)。
龙德十一月,在子在坎卦左行。虎刑五月,午,在离卦右行。
甲乙庚辛,天官,申酉地官。丙丁壬癸天官,亥子地官。戊己甲乙天官,寅卯地官。壬癸戊己天官,辰戌地官。
静为悔,发为贞。贞为本,悔为末。
初爻上,二爻中,三爻下,三月之数以成。
一月初爻三日,二爻三日,三爻三日,名九日。余有一日,名曰闰余。初爻十日为上旬,二爻十日为中旬,三爻十日为下旬。三旬三十,积旬成月,积月成年。八八六十四卦,分六十四卦配三百八十四爻,成万一千五百二十策。
定气候二十四,考五行于运命。人事、天道、日月、星辰局于指掌。吉凶见乎其位,系乎吉凶悔吝,生乎动。
寅中有生火,亥中有生木,巳中有生金(10),申中有生水。丑中有死金,戌中有死火,未中有死木,辰中有死水。土兼于中。建子阳生,建午阴生,二气相冲,吉凶明矣。
积算。随卦起宫,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荡,二气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内,无不通也。乾起巳,坤起亥,震起午,巽起辰,坎起子,离起丑,艮起寅,兑起■■【此处缺,依上卷、中卷本文,积算之例,乾起巳,坤起亥,震起巳,巽起午,坎起未,离起丑,艮起寅,兑起申。此处疑有错讹。】,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吉,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考其义理,其可通乎。
分三十为中,六十为上,三十为下,总一百二十,通阴阳之数也。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故淡泊不失其所确然示人。阴阳运行,一寒一暑。五行互【此处当脱一字】。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易所以断天下之理,定之以人伦而明王道。
八卦建五气,立五常,法象乾坤,顺于阴阳,以正君臣父子之义。故易曰,元,亨,利,贞。
夫作易所以垂教。教之所被,本被于有无。且易者包备有无,有吉则有凶,有凶则有吉。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从无入有,见灾于星辰也。从有入无,见象于阴阳也。阴阳之义,岁月分也。岁月既分,吉凶定矣。故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六爻上下,天地阴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八卦之要,始于乾坤,通乎万物,故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于其道,其理得矣。卜筮非袭于吉,唯变所适,穷理尽性于兹矣。
(1)言吉凶生乎动,五行休废,内犯胎养合五行。(2)乾坤二分天地阴阳之木,故分甲乙壬癸,阴阳之终始。(3)庚阳入震,辛阴入巽。(4)戊阳入坎,己阴入离。(5)丙阳入艮,丁阴入兑。(6)阴主贱,阳主贵。(7)天地即父母也。(8)福德即子孙也。(9)兄弟爻也。(10)亦云上生之位。
“仁者见仁”的意思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仁者见仁。【成语】:仁者见仁【拼音】:rénzhějiànrén。【解释】: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常与智者见智连用,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举例造句】: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对这些人的看法应该理解。【近义词】:各执己见。【反义词】:异口同声。【用法】:作主语、分句;形容对某问题的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