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历与风水 择日专用表

时间:2025-03-24 09:38:01

生日阴历是农历吗

生日阴历是农历吗,在我们现代的生活当中日历又分为农历还有新历,农历的老一辈人的说法,在我国的历史上日历也是有很多说法的。以下是关于生日阴历是农历吗的文章分享。

生日阴历是农历吗1

按照传统,应该选择过农历。但是现在的小孩出生日期都是按照公历来确定的,所以过公历生日也可以,但是要注意只能二选一,不能两个都过。

一般来说,每个人的19、38、57、76和95岁的生日中,总有几次阳历和阴历是和出生那一年相吻合,但并不是每个人的19岁生日都是阳历阴历同一天,而是在前后一天,更有可能一生也不会重叠。

农历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也叫作夏历,节气属阳历,月相属阴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二个普通月另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3-355天,闰年全年383-385天。为了协调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的关系,所以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置闰规则为使用冬至作为计算回归年的起点,从甲年冬至所在历月到乙年冬至所在历月(不含)之间,如果只有十二个朔望月,则设立为平年,不置闰。如果出现十三个朔望月时,则从甲年冬至所在历月之后起算,使用第一个不含二十四节气中任意一个中气的历月,设立为闰月,称作闰某月。此外,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指导农业等事。所以,农历属于天文阴阳合历。

农历年

之所以能牢牢保持其“阴阳历”的地位,要感谢“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就是一个太阳历的提纲。过完二十四节气,再次出现重复的节或气,肯定就是一个回归年了。只要把这个“纲要”作为“紧箍咒”套到太阴历的头上,就成了阴阳历。从南北朝起,天文历法学者实际上已经掌握了闰月的规律,但作为明文法定,则是从清朝才开始的。这个规定就是:一个月,不能没有“气”(“气”的全称“中气”——24节气中,从立春开始,奇数位序者称“中节”,偶数位序者称“中气”);如果哪个月没有“气”,就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就这么简单!因为一个太阳回归年只有12个“气”,所以夏历的'年永远被作为太阳历提纲的“二十四节气”这个“紧箍咒”所套牢。这样,5千年,就是西历5千年;3千年,就是西历3千年,一点都不会错!80年代出现了哈雷彗星,因为它的出现有周期性,从而我国“天-地-生-人关系”学者按夏历向前推,确定了史书上记载的武王伐纣那年出现的彗星,正是哈雷彗星!

阴阳历的长处在于,它既受制于太阳回归年,又遵循月相的周期变化。西历的月,同月相变化毫无关系,西方人要想知道何时月圆、何时无月光,很需要伤一阵子脑筋,哪有夏历那么直接?月相与人类生活乃至生物界的关系太重要了,仅次于太阳的作用。沿海的居民都知道潮汐的时间变化是以月相变化为准的,每月的每一天都有其固定的潮汐时间表。

阳历

太阳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阳历。以太阳视运动的一个完整周期为一年(又叫“回归年”——即太阳从直射北 南回归线到再次直射到北 南回归线所需的时间长度)。对于这方面的认知不太容易,所以出现稍晚。侥幸地是,在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流域,那里是有名的“东非大裂谷”,其南部(上游)是大断裂带上的山区,多火山和瀑布,中下游则是窄长匣子状的断陷盆地式冲积平原,以农牧业为生的古埃及人就生活在这个匣状平原里。这里每年夏末秋初,都要发生洪水。人们为了躲避水患,经过多少次地观察,发现每当天狼星(最为明亮的一等星,夜空中除了月亮,其余星星无可比拟者)在东方出现的时候,过不了几天,尼罗河就泛滥了。所以,古埃及是全球最早使用阳历的国家。后来传到意大利,改造为“儒略历”,再后改进为“格里历”,就是现在被世界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

生日阴历是农历吗2

生日是按阴历还是阳历

生日就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实质是一个纪念日,纪念着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这个意义,不会因为日子是阴历的,还是阳历的,而有所改变。所以,过生日,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过阳历或者是阴历。

阳历生日较准

阳历每年都是十二个月,没有闰月之说;而阴历却是有闰月的,所以除了一般年份的一年十二个月之外,每八年还会有三年出现十三个月的情形。这种情形下,以阴历来计生日,上一年和下一年实际上是要差好几天的。尤其是出生于闰月的人,过阴历生日究竟是该闰月年才过呢,还是该过闰月前一个月呢?更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比方说,出生于闰四月初一的人,是该等到好不容易出现了闰四月再过生日呢?还是每年四月初一过生日呢?而以阳历过生日,今年是四月一日,明年是四月一日,以后每一年都是四月一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们的传统是过阴历生日

老年人大多替晚辈记着他们阴历的生日,自家孩子的阴历生日年轻父母也许还要翻翻日历才知道,而老人们肯定记得孙辈的阴历生日。

我们的传统历法不仅仅只是历法,这其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思想。为孩子庆祝阴历的生日,也能多一个机会告诉孩子不要忘记我们的传统,多一个机会给孩子解说我们民族的内涵。我们的人文内涵是要靠我们一个个的普通人来进行传递,并非只是文化工作者的事情。让孩子知道传统,是家长们应该做到的。

过阳历生日会折寿吗

阳历也就是公历,很多人认为过阳历的生日很不吉利,会让我们折寿,甚至有人认为死人才过阳历的生日,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命理学和风水学中,无论选择过阳历生日还是阴历生日都是可以的,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随着阳历纪年法在我国普及开来,导致每个人都有一个阳历生日和阴历生日,有些地区认为过阳历生日是一种很不吉利的现象,这不但有损我们的运势还会导致我们折寿,甚至有死人过阳历生日的说法,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习惯了过传统的阴历生日,其实在命理学和风水学中,无论过阴历还是阳历的生日都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们要选择一种,一年只能过一次生日。

如今我们经常使用的纪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阳历纪年,也就是公历纪年;另一种是阴历纪年,也就是农历纪年。而且阳历日期和阴历日期基本不重叠,这也就导致每个人都有一个阳历生日和一个阴历生日。在命理学和风水学中认为,无论过哪个生日都可以,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过两次生日,否则就会对我们的运势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我们的寿运折损。

生日阴历是农历吗3

孩子过“阴历”还是“阳历”生日?3

一:尊重传统习俗,过阴历更好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也能知道,阴历这种纪年方式,是老祖宗智慧的体现,所以说如果是一个传统的就家庭,那就选择给孩子过阴历生日。

风水曜星起何作用

二:追求流行趋势,阳历也不错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给孩子过阳历生日,这不单单是追求流行,还因为准确,每年都是那一天给孩子过生日,同时如果登记准确,孩子的身份证、户口本、出生证明都是那一天。

三:家人沟通的结果

无论是阳历还是阴历对孩子未来都没太大影响,主要是看家庭沟通的结果,如果家里的老人和年轻人各执一词,先有效沟通,实在不行就投票决定。

农历和阴历的区别如下:

自西汉时期创建了太初历后,对于推动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后续王朝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革新。

因此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农历是属于阴阳合力,也就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认识的阴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说到十五的月亮圆又圆,其实这就是以月亮周期记录的阴历。

1、阴历

阴历(又称太阴历,英语:lunar

calendar)在天文学中与阳历对应,指主要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不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位置。它的一年有12个朔望月,约354或355日。主要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时间为一个月,称为朔望月,大约29.530588日,分为大月30日、小月29日。

纯粹的阴历有伊斯兰历,而大部分通常说的阴历实际上根据现代学者都是阴阳历,例如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均有使用的农历。

在农业气象学中,阴历略微不同于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传统上使用的农历。而在天文学中认为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在古代农业经济中,春天播种、秋天收耕,本来阳历应更能反映农业周期,但不少古代历法都是由月亮算起,一个推测是黑夜中的月亮特别容易观察,月亮盈亏一目了然,直至天文技术成熟后,他们才能观察到太阳在历法中的作用。

2、阳历

阳历(又称太阳历,英语:Solar Calendar),为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位置,或地球上所呈现出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

所制定的历法;不据月亮的月相周期,岁实为365.2421897日,有大小月之分,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各三十一日;四、六、九、十一月各三十日。而二月平年二十八日,闰年二十九日。在华语文化中,“阳历”一词有时会被特指为公历,以与传统的农历或阴历有所区别。

扩展资料:

阴阳历

因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个阴历月只有约三百五十四天,故古人以增置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称这种历法为阴历。直到今天,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故“阴历”在国人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的阳历有四种:干支历、十二气历、天历和彝族太阳历。干支历农历是阴阳合历,月亮历论初一十五,天干地支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阳历,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干支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由纪日开始。干支纪日早在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采用十二辰纪月,而十二辰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

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不同,后者月长是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所以它是有特色的阳历。目前,干支历依旧流行于大部分万年历、历书中,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阳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