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女风水传说故事 古代民间禁忌故事
故宫中有一座宫殿的东侧有个断虹桥,这座桥上雕刻着好几只神态不同的狮子。其中的一只长相最为奇特,它的一只爪子在挠着后脑勺,另一只爪子护在裆前,嘴巴微微张开,萌态十足,惹人喜爱。
可是这样一只可爱的狮子身上却有一个离奇的故事,故事在野史中有记载。说是清朝有一个皇长子奕纬特别不喜欢读书,调皮捣蛋,总是冲撞教书的师傅。师傅劝他要认真读书,不然将来就算坐上皇位也不能治理好国家的。他听到后十分生气,竟然骂教书师傅,还扬言自己一旦坐上皇位,先把他处死泄愤。
师傅无奈,觉得自己教不了这个学生,于是向道光请罪,道光知道奕纬的所作所为后,非常生气,召奕纬前来,直接朝奕纬踹了一脚,不想这一脚却踹在了奕纬的裆部,奕纬疼痛难忍,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后来道光路过断虹桥时,无意中发现这个狮子,一只爪子护在裆部,表情痛苦,像极了奕纬去世前的模样。因此每次路过这里,看到狮子就会想起奕纬,心里也非常痛苦自责,后来他就下令将这些铜狮子包裹起来,任何人都不准触碰。
但是有一点非常奇怪,就是断虹桥是元代的石桥了,但是死去的皇子却是大清之人,很多传言说这个铜狮子预示了奕纬的死亡,让人感觉十分诡异。而这座桥处于元朝时期的中轴线位置,与午门斩首是相互对应的,所以才会被称作断虹桥。
扩展资料故宫狮为雌雄一对。狮头饰鬃髦,颈悬响铃,肌肉发达,气势雄伟。雌狮前左脚下有一幼狮仰卧作嬉戏状,雄狮前右脚抚踩一绣球。底座有繁缛精致的卷叶纹。故宫铜狮已成为所有传统狮子造型中的典范。
摆放狮子宜一雌一雄搭配成双为宜,一定要分清雌雄,左右不可弄混,当我们摆放时狮子风清楚便不会摆错。假如其中一只破损,应立刻更换一对全新的狮子,不能置之不理。因为我们都知道狮子很凶猛,所以在风水布局它用来阻止邪魔鬼怪入屋,因此狮头最好朝向屋外。如果是摆在窗口,狮头也一定要向着窗外摆放。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其余四宫分别为俄罗斯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英国伦敦的白金汉宫和美国华盛顿的白宫。
在故宫中,有许多微小的设置都符合风水学、建筑学,处处体现着皇家的权威,让我们来看几例。
一、999间半房间的传说
相传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向皇帝诉说他梦见玉皇大帝说天宫宝殿有一千间,凡人间宫殿数量万不可以超过天宫,还要请天上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后来刘伯将紫禁城完成得很好,得到皇帝的嘉奖。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故宫历经几次火灾,几次改建,现有房间也与原图纸有很大出入,据不准确统计,目前大约仍有8700余间。历史上紫禁城的实际建筑师是明代的蒯祥,在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字伯温)的授权下建造紫禁城。
二、为什么没有鸟落在墙上?
考虑到宫殿墙上的鸟粪,既不美观,也有味道,明代工匠在建造宫殿的墙时,仔细研究了墙壁的斜坡和宽度,让鸟无法站在上面,所以后来人们在紫禁城的宫殿墙上不仅不能看到鸟屎,也看不到栖息在它上面的鸟。所以故宫成为名符其实的“鸟不拉屎的地方”。
三、与众不同的铜狮子
故宫中有很多铜狮子、铜鹤、铜麒麟等陈设,故宫铜狮子威武雄壮,充满了帝王威仪。但是在乾清门前的两只铜狮子是耷拉着耳朵的,这是为什么呢?还要从当时的北京历史说起。
故宫以乾清门分为内、外朝两部分,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内朝则是后宫起居之所。当时清朝皇家禁止臣子进入后宫,更严禁后宫干预朝政,严禁女人走到朝前去。这两座铜狮子的耳朵耷拉着,就是要警示后宫嫔妃和佳丽们,对于前朝的政事,要少听、少议论。
四、故宫太极殿内的25方玉玺
“玉玺”一词是由秦始皇提出,也是他所规定只有皇帝所用的玉印才能称之为“玉玺”。而这个制度也被后世历代皇帝所沿用。此外也从秦代开始确定了皇帝玉玺的印文名称,它们分别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而在这六方皇帝玉玺之外,还有一方玉玺被单独放置,它就是秦始皇专门派人制作的“传国玉玺”。这方玉玺平时根本不会使用,只有在皇帝书写传位诏书时才会使用。
根据相关史书资料记载:清朝在乾隆皇帝之前,皇帝所用的玉玺是没有固定数量的。乾隆皇帝继位后,他认为如此重要的皇帝玉玺怎么可以没有定制,如此杂乱无章呢!于是就下令工匠刻制了二十五方皇帝专用玉玺。但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他所下令刻制的25方皇帝玉玺上的印文包含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并还为此独创了满文篆书。
古人对数字是十分讲究的,乾隆之所以把玉玺的数量定为25,其背后用意就是:在清朝之前的历代王朝中,只有从周平王开始的东周王朝稳定的传袭了25世,因此乾隆皇帝也想清朝能够和东周王朝一样传袭25世,所以他就下令制作了25方玉玺,以寄托自己的这一美好愿望。
结果,清朝共统治了268年,一共有十二个皇帝。愿望和现实不符的25方玉玺至今仍陈列在故宫的太极殿内。
《飞天系列之故宫》布面油画
历经600余年的故宫是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背靠明清两朝历史,还有许多故事等待着人们挖掘。艺术家靳春岱(代山)用意象主义手法绘制了一幅《飞天系列之故宫》,记录特色建筑的杰出代表。
1、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
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
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这里景色优美,如仙境一般,已对外开放。
2、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
为什么要山环水抱?“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传统风水的本质是强调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
因此,在传统风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而曲意味着什么?含蓄、环抱、积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机。所以要“山环水抱”。而乾隆深谙此道。
3、话说在昆明湖的南湖岛上,原本有一个三层高的阁楼建筑叫做望蟾阁。而在北面万寿山上也有一个很高的阁楼建筑叫做佛香阁,正好形成南北对应。但是望蟾阁后来变矮了,这事怎么一回事呢?
250多年前,乾隆帝要西郊修建园子,这个时候,有一个叫阿里衮大臣一心想讨好乾隆,在湖广当差的他想到湖广地区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黄鹤楼了,于是他就自己拿钱,在湖北购了些木材,按照1:1的比例样子做了一个仿品。
做成了以后,运到南湖岛上再组装。这就是后来的望蟾阁。由于当时工匠们没有把地基打牢,造成建筑沉降,为此乾隆皇帝还责罚一批相关人等。
后来到嘉庆皇帝当政,当他看到倾斜的望蟾阁,于是下令拆毁重建,由过去三层改建成了一层。但是1860年的时候涵虚堂也被英法联军烧了,烧了以后,慈禧重建的时候,便按照嘉庆年间的样子原样重建涵虚堂。
4、慈禧建颐和园时,她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
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从此以后,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
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后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这头铜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来了。
有人将这件奇事禀报了慈禧。她起初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呵!于是又派人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安在原来的地方。怕它还会跑,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
赶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前去将它拉住。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
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不过,这已经是第二只了。头一只呢?至今还在昆明湖底下呐!
5、万寿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为他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时决定的。万寿山原名翁山,相传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个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石翁遗失了,但翁山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着。
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翁山之阳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圆静寺,其旧址即今日颐和园内排云殿所在的地方。
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孝圣”皇太后60岁生日,乾隆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这一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