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风水 房屋前后左右风水
公元1267--1283年,历时16年,建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元大都。设计者是伟大的水力学家郭守敬和他的老师刘秉忠,这两个人既精通天文、地利、也精通历算和水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精通易学。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之后,他问刘秉忠何处可以建都?刘秉忠说元上都建都国运祚短,燕京建都则国祚远。刘秉忠曾经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这就是元王朝由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是明代的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建(如上图),其中最根本也就是最关键的改建,是将大都城的北城墙向南缩进了五华里,同时将大内皇城(明紫禁城)也相应南移。这个改变让明北京城和元大都城相比,在风水上发生了改变,使城市的立即点即中心点发生了改变。
元上都遗址位于正蓝旗东北约20公里处的金莲川草原上,因地处滦河北岸又有滦阳、滦京之称。
元上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夏都,由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于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在北方草原上建立的都城,与元大都(今北京市)共同构成元朝两大首都,是当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曾与巴黎、罗马等大都市闻名于世,在欧亚大陆上享有很大影响。
就是这样一座富丽堂皇的大都市,在1358年时被农末起义军所焚毁,之后又几经战乱,最终荒废成为“一座拥抱着巨大历史文明的废墟”。元上都从1256年初建,至1358年被焚的百年间,曾在世界历史和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尽管这座古城已被战火焚毁,但它的影响仍然十分广泛,是元朝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对于研究元朝历史及蒙元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既是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宝贵遗产,因此,元上都遗址及其文化景观,在1964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入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中,现正积极申报中。
2006年,元上都遗址又荣获:
被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
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评为“内蒙古十大历史名胜”;
被中共正蓝旗委员会、正蓝旗人民政府联合评为“正蓝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部精彩的地书!
一段辉煌的历史!
元上都遗址将以浑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世界的眼光,重震雄风!再度崛起!
元上都是历史上一个空前大一统的正统王朝的首都,由成吉思帝之孙、元世祖忽必烈大帝初建,城址在今北京市正北滦河上游。由我国北方骑马民族创立的这座草原都城,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1251年蒙哥即帝位后,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同漠北和林南下驻帐金莲川,征天下名士,建立著名的金莲川慕府。金莲川幕府的建立,对忽必烈治理汉地乃至统一全起了重要的作用。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此地选址建城,初名开平府。1259年城郭建成。1260年3月,忽必烈在此登上大蒙古帝国皇帝之位,为元开国皇帝元世祖。世祖将开平府作为首都。1264年5月,世祖始建大都(今北京,诏开平府上升上都,以取代漠北和林,改燕京为中都,后又称大都,并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上都为夏都,与元大都共同构成了元朝的两大首都。今北京与上都两都之间有三路交通线路。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
据记载,元上都曾拥有11万人口,城垣周长8公里多。城内有官署约60所,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组成。宫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宫城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城墙用砖包镶,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皇帝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住大都,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主要宫殿楼阁和官署、宫学建在宫城内。宫城建有水晶、大明、鸿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阁,华严、乾元等寺庙。宫城内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大安阁是宫城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开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阁的材料所筑成,建于1266年。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城墙外砌砖石,寺庙、国学和部分大型建筑在皇城内。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城外东、南、西有关厢,其范围很大,建筑遗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库主要集中在关厢地带。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内更繁华,流动人口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城区方圆数十公里。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十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还有一处方圆25公里的大御花园,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1358年农民起义之红巾军攻克上都,焚毁宫阙,自是未得恢复。元上都最辉煌的时候刚好100年。迄今,上都遗址保存完好,对研究古代都城,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元朝都城在哪里
元朝首都在北京。
至元八年3月28日,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改北京中都为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王朝首都。对于蒙古统治者为何将国都定在北京,后世史家各执一词,普罗大众更是莫衷一是。事实上,历代政权的首都变迁恰恰反映了整个社会乃至时代的嬗变。
元朝定都北京的原因:
对蒙古人而言,定都何处并不重要,只要能保持游牧传统就行,至少成吉思汗本人是无意定都北京的。然而到了元世祖时期,情况却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得忽必烈信任的汉族堪舆大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经过仔细考察,一致认定北京是最理想的定都地点,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水源匮乏。
于是师徒二人从玉泉山引水,并通过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其中地上水源经太平桥汇入通惠河,因水来自西方,在八卦中象征金,故名金水河。地下水脉则后来成为皇宫祭祀龙泉井神的圣地。
经过慎重思索,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于至元八年3月28日改北京为大都,并指定刘秉忠负责设计及建设大都。于是刘秉忠参照汉族传统的风水理论,按照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进行布置,历时24年方才建成,这也奠定了如今北京城的轮廓。
此外,北方民族建立统一王朝或外界主要威胁来自东北时,建都北京具有维系祖庭、关系国运的重要意义。因而自元代定都以来,北京迎来了真正的腾飞,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维持时间最长的首都。
元朝的5个首都
元朝首都有以下几个:
1、上都,是元朝建立后的第一个首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
早在忽必烈未即位前的1256年春,他即命近臣僧子聪于桓州城东、滦水北岸的龙冈相地建城,以此作为他统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藩府驻地。1258年新城建成后,被命名为开平。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在1260年春于此正式即位,建元中统。
2、大都,位于今天的北京,是元朝建立的第二座都城,也是有元一代最为重要的一座都城。
元朝建立后,因统治重心南移,忽必烈在继续扩建上都的同时,于至元元年八月,将原金朝首都燕京定名为中都,开始正式确立两都巡幸制度。至元四年,因中都旧城残破不堪,忽必烈决定在中都的东北建筑新城,至元九年二月,改中都名为大都。
3、元中都,位于今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金属抚州,元属隆兴路。
大德十一年,即位不久的武宗海山下令于此处建旺兀察都行宫,第二年行宫建成后,立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于是,元朝又一座都城产生了。
扩展资料:
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将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大都所处的燕云地区历来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重地,而北方游牧民族想要进取中原,燕云又是必争之地。
因此,燕云地区堪称是扼住中原与塞外的咽喉之地,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元朝在此,即可南控中原,又可北扼塞外。
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村西南约400米处。这是一座曾遗失600多年,1999年才又被发现的元代都城遗址,也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元代都城遗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大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中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上都
元朝的都城
元朝都城在北京。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的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定都大都。但其实在忽必烈时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首都。也就是说元朝先后定都多个地方。
元朝建立后,因统治重心南移,忽必烈在继续扩建上都的同时,于至元元年八月,将原金朝首都燕京定名为中都,开始正式确立两都巡幸制度。至元四年,因中都旧城残破不堪,忽必烈决定在中都的东北建筑新城,至元九年二月,改中都名为大都,到至元十三年,新都建成。元朝统治期间,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国际大都会。
历史沿革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孛儿只斤·蒙哥驾崩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孛儿只斤·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
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元大都。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等,但均遭失败。
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的三个都城
三都可能是指元代的三个都城:元大都、元中都、元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