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怎么来的 风水全部正确吗
风水术是古代人环境选择的学问,又称山水、堪舆、青乌等。强调的是龙砂穴水的山川之形态与气惯环绕的半虚半实的境状,乃至无形、无状、无味的所产生神气凝聚的哲思认知体系。由于认知的差别,也没有标准化的答案,江湖术士便充斥其中,把这种堪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同的方法,推之玄之又玄,借以混世。所以,风水术如易经、卜筮类一样,自古就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风水是择吉避凶的术学,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远古人择居地形、地貌、方位,有惊人的一致性。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普遍。无论仰韶时期,还是龙山时期均是如此。从遗址发掘来看,多是重向阳取暖性好,水草茂密高台近水之地,为使隐蔽、安全又便于自下而上猎取食物或便于农耕,总之是以择吉避灾为总则。这些选择至今仍然不失其合理性。
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是流动着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风水好的吉祥地总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风水坏的地方总是暗伏危机,一片荒凉,充满恐怖。风水又称“堪舆”。什么叫“堪舆”呢?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已有“堪舆家”的专门名词。《汉书·艺文志》中也有《堪舆金匮》的书目。在古代的文意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当时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当时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布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发生于,它和《易经》关系密切。《易经》是一部最为伟大的书。要研究学问,谈文化,不能不研究《易经》。文化思想的深厚、广大及细密,其一切思想哲学基础都与《易经》息息相关。《易经》应用于天道,例如天干、地支、气象与节气;应用于地道,大地、山川、河湖、道路、城镇、村落与住宅;应用于人道,人们的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等。阴阳、五行是《易经》的基础。风水这门选择、布建人们生活环境的学问,是以《易经》为其理论基础的,用《易经》的观念来指导人们选择、布局和建造周围的环境。认为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兴盛发展。违背天理人情,违背自然法则就会失败遭殃。所以风水在选择与布建生活环境时,总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与天象结合起来。“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万物兼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围的生活环境、气候、天象、动植物、地形等达到协和、共进、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助”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地。
狭义的风水,就是指的自然环境,就是指的自然环境中一草一木,一砂一水。广义的风水,指的是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一门学问,同时也是研究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来造福于人让人趋吉避凶的一门学问。
个体命运的风水的根本是研究具体的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段内在某一风水环境里存在时各个方面的命运吉凶情况,而不是研究一个家族一个家庭在某一个风水环境里的大概吉凶。城镇风水研究的是一个人群居落与其居住环境的关系各个方面大概吉凶情况的风水。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风水并不单纯指的自然环境,而是既研究自然环境,又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又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以及时间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风水包括两大内容:第一,就是自然环境。第二,就是时间。
为何要研究自然环境和时间的关系?因为人就生活在自然环境和时间里。离开时间的人是死人,离开空间的人是神仙或鬼。实际上神仙也离不开空间环境,传说中的嫦娥,月宫就是她的生存环境。
我们研究风水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研究人和环境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利用环境和时间使我们趋吉避凶。所以,研究风水必须思考环境、时间和人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统风水学更多研究的是单纯的环境。如寻龙,什么样的龙是活龙?什么样的龙是死龙?在点穴、察砂觅水时也如此,都是自然环境的内容。
传统风水学虽然也讲到了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但它讲的是某个自然环境对所有人的好与坏。而我们看风水、选风水应该是相对于具体某一个人的好与坏,单纯讲某个风水环境对一家人的好与坏就是错误的不是真风水。具体一个环境和具体某一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的风水才是真正的风水。因为某个风水环境好并不是对一个家族所有的成员都好。
如今的万安街,显得格外萧条,在这条老街上走过,很少能遇到行人。因为大部分的宅子,早已被废弃,已经难寻人世间的烟火气,谁能想到,几百年前的万安街,曾是那么的热闹无比。
岁月从来不会向世人强行解释什么,只会用遗留下来的物品,让人们自己感慨。而万安街的罗盘制作业,就是让世人感慨的其中一个,它在清朝中叶最为鼎盛,距现在也有六百多年的传奇历史了。十年前,万安罗盘制作技艺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万安也被称为“罗盘之乡”。
万安罗盘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和占卜,以及建房、墓葬等选址,是指南针的沿续和发展,是惟一一个由汉族传统技艺的手工制作罗盘。因其诞生、生产地为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而得名。可以说,万安罗盘的诞生、发展与休宁县的自然、人文关系密切:
一是、徽文化孕育了万安罗盘,由于,风水在徽州风行,所以,为罗盘这一风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提供了市场空间。
二是、徽商助推了万安罗盘,明、清之际徽商兴盛,贾而好儒,新安山水,促使徽州成为了罗盘的著名产地。
三是、重要的区位优势繁荣了万安罗盘,万安镇坐落在横江之滨,横江经过新安江,从钱塘江、再经杭州直达大海,这是一条交通便利的水路。南商北贩们从各地聚集万安,他们搭载船只,把万安罗盘贩运到各地。
四是、充裕的自然资源,更是保障了万安罗盘的生产。
万安罗盘制作兴起于元末,在明代得到发展,盛于清中叶,史称“徽罗”、“徽盘”。到了明、清时期,商业经济高度发达,很多商人在外经商致富之后,都会选择回到家乡盖房子、立祠堂,修建一些建筑,而在做这些事情之前,都要请风水师来算算。
这样一来,人们对于风水市场的需求就越来越大,而罗盘这种工具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甚至,很多外国人都慕名前来万安。
话说,万安罗盘的生产事业,几百年来一直在发展着,直到2000年左右,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兆光还在当兵。这时,他的父亲吴水森给他寄来了一封信,而这封信则彻底的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时,罗盘事业的发展趋势已经呈现了下滑状态,大环境之下已经没有了太大的优势了。
而此时的吴水森已经年老,他请求儿子能继承这份极具历史感的手艺,将罗盘业重振旗鼓。吴兆光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决定回到万安镇,从父亲手中接过罗盘老店的管理,并筹划着万安罗盘的新篇章。之后,他们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五彩世界的大门。
据,万安吴鲁衡罗经老店制作的罗盘要经过选料制坯、车盘、分格、清盘、写盘、油货和安针七道复杂工序,每个步骤都要纯手工制作。而最关键的工序则是安装磁针:先将钢针置于天然陨石上使其磁化,安装时要精密地测定磁针重心,不能使支点产生阻力,以便指针能够自由转动。
可以说,这道工序是罗盘制作的核心技术,只能由店主亲自在密室中完成。
话说,在万安罗盘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安徽省休宁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之后,经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万安罗盘的检测机构,则是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罗盘的制作对原料的要求很高,万安镇的周边河汊纵横,林木葱葱,盛产一种“虎骨木”,其材质坚韧、不显纹理,是制作罗盘的不二选择。但是,虎骨木要放置三年半到四年,待其充分晾干后,才能使用。而罗盘有大大小小多种尺寸,由于原料的限制,各种尺寸罗盘的数量分配,需要根据盘种需求的变化,在储存木料时就加以准备。
对于进一步提高罗盘产量,吴兆光比较谨慎。提高产量的关键,是要减少他自己的工作量,经过几年的犹豫,他才下定决心将七道工序中,最重要的安针环节拆分,在指针装配上带徒弟,自己只负责最难的指针支点的制作部分。他希望能将罗盘年产量提高到1500——1600面,并说道:“技术如果真的全部放开了,我就是给自己制造竞争对手。如果,采取工序式的放开,我永远可以留下核心技术。”
吴兆光还分析道:
“不管是阴宅、阳宅,不外乎就是朝向问题。为什么改变门的朝向就会‘旺财’?实际上,很简单,比如:你走进街巷里,有些店铺的门就是不吸引你,你就是走不进去,而根据地势、环境改变门的走向,你就能很自然地往里面走,这不就‘吸财’了吗?还有‘旺家’,那就是房屋的风向、地球的磁场、日照等对这个房屋主人的身体影响。
如果,这个房屋老是晒不到太阳,那么,一定湿气重,人就容易得风湿,所以,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他所居住的环境,也就是所谓的‘风水’,有很大的关联。但是,古代风水师不会告诉你,他只会告诉你这个房子好或者不好,他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好或为什么不好。实际上,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科学,是古人对待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态度。”
然而,罗盘业的兴衰也代表着风水文化的兴衰。在吴兆光看来,风水文化在民国时期是一个鼎盛期,建国后,进入到了压抑期,“文革”时,这一行业遭受到了巨大打击。但是,却没有真正中断,只是从“地上”转到了“地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所回暖。
2006年,万安罗盘的制作工艺进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国家经济的飞速增长,在文化和经济的共同作用下,罗盘业开始起飞。今天,我们坐在这里,肯定第一个想的是吃什么;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继续想穿什么;吃穿都解决了,再想有没有地方住;等到再有条件了,便可以决定的是住在这里好还是那里好。
而“风水文化”的这一繁盛,也恰恰反映了我们对生活需求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