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有多少位 福州汉白玉菩萨观音石雕厂家
一、佛教中只有一位观音菩萨,但是观音菩萨神通广大,能随众生之机变化出无数化身,所以古往今来,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之感应虽多不胜数,但各人所见并不相同。即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言,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二、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为三十三观音,根据《佛像图》所描绘的观音形相包括:
1、杨柳观音:右手持莲,左手放掌于胸前或拿净瓶;
2、龙头观音:乘龙头在云端,教化天龙的化身;
3、持经观音:坐岩石上,右手持经,左手置膝;
4、圆光观音:在圆光火焰中,合掌坐于岩石;
5、游戏观音:乘坐五彩云,左手置偏脐处,做游戏相;
6、白衣观音:著白衣,手结定印,跏趺坐于软草石头上;
7、莲队观音:合掌,坐于莲池中莲花座上;
8、泷见观音:又名飞瀑观音,倚于继崖上观瀑布;
9、施乐观音:右手掌颊,倚于膝上,左手插腰;
10、鱼蓝观音:手提装鱼的篮子,亦有乘坐大鱼背;
11、德王观音:趺坐岩石上,右手持绿叶一枝,左手置膝上;
12、水月观音:在月光下乘莲华舟于海上;
13、一叶观音:乘一片莲华,漂荡水面;
14、青颈观音:坐在断崖边,右膝立起,右手放右膝上,左手扶崖壁;
15、威德观音:右手著地,左手持莲华,右岩上观水;
16、延命观音:倚于水岸岩边,能除诸毒害寿命之物;
17、众宝观音:右手著地,右足伸展,左手置于立著的膝上;
18、岩户观音:端从于岩石洞窟内;
19、能静观音:伫立海边岩石上,作寂静相;
20、阿耨观音:左膝倚背在岩石上,两手相交,远眺海面;
21、阿么提观音:即无畏观音,左膝倚于岩上,二手置于膝上;
22、叶衣观音:从于有草的岩上;
23、琉璃观音:别于高王观音,乘一叶莲花瓣,轻飘于水面;
24、多罗尊观音:又称为救度母,直立乘于云上;
25、蛤蜊观音:相传唐太宗石蛤蜊,刨而不开,焚香祈求,忽然蛤蜊变公菩萨;
26、六时观音:右手持经箧的立像;
27、普慈观音:双手千法衣垂于前方,立于山岳之上;
28、马郎妇观音:观音化身美丽女子劝大家学佛,以手提鱼蓝为主;
29、合掌观音:立于莲台,虚心合掌势;
30、一如观音:坐于云上之莲花座,树立左膝有降伏雷电之姿;
31、不二观音:乘坐浮于水面的莲叶;
32、持莲观音:乘莲叶,两手持莲蓊,显现童男童女之体;
33、洒水观音:右手持瓶作水之相者。
菩萨有8个,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1、文殊菩萨
生于印度舍卫国,后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常随侍释尊左右,帮助释尊弘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称之为吉祥金刚、般若金刚。文殊菩萨司理智慧,与普贤菩萨相对。文殊的图像一般为骑狮像,顶结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梵箧,右手执金刚剑。此外造像还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有不同。
2、普贤菩萨
梵语的普贤称“三曼多拔陀罗”,密宗亦称普贤为善摄金刚、真如金刚、如意金刚。在雕像上,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据说普贤菩萨掌管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萨则掌管诸佛的智德与证德。一般把普贤菩萨视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贤单独造像通常骑六牙之白象,头戴五佛冠,形如满月童子。
3、观世音菩萨
玄奘三藏又译作观自在菩萨。唐宋以来,民间信仰的有三十三变化观音。密宗造像有六观音、七观音等变化。观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体变化的观音中,特别受欢迎、喜爱的是白衣观音。
4、金刚手菩萨
因手执金刚杵,常侍卫于佛,故称之为金刚手菩萨,具有除恶降魔的广大神力,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合称“三族姓尊”,分别代表诸佛“力量、慈悲、智慧”三种特质,也是“八大菩萨”(观世音、弥勒、虚空藏、普贤、金刚手、文殊、地藏、除盖障)之一。
5、虚空藏菩萨
为福德之宝藏如同虚空无限之意。在胎藏界曼荼罗中,虚空藏菩萨是虚空藏院的主尊。东密求闻持聪明法观想虚空藏菩萨本尊形象,菩萨全身为金色,相貌庄严,头戴五佛宝冠,在莲花上半跏坐,容颜美妙而喜悦,左手执白色莲花,花上有如意宝珠,发出黄色光芒,右手结与愿印:五指下垂,手掌向外。
6、地藏王菩萨
因发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称为地藏。在释迦佛入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萨肩负着救度六道众生的重大使命。地藏菩萨现出家菩萨像,其雕像为僧侣打扮,左手擎宝珠,右手持锡杖。
7、弥勒菩萨
一些寺庙中供奉的笑口常开弥勒像,依据的是五代时的契此和尚。因传说其人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后人广塑造像供奉。弥勒信仰在古代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两支,宣扬弥勒菩萨以“与乐”和学识广博著称。另外,弥勒作为人名也被认为是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始祖,据传《瑜伽师地论》等经典为其所说。
8、除盖障菩萨
根据佛经记载,除盖障菩萨的修行历史异常悠久,其弘化功绩不胜枚举。而这位大菩萨代表的清除盖障、消灾免难也是当今世人之急需,毫无疑问,虔诚礼敬这位大菩萨,认真践履谨言慎行、清心寡欲的功夫,逐步减少自己修行道路上的障碍,乃是离苦得乐、趋向菩提的关键之所在。
只有一位。
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来自于竺法护与其弟子译于长安敦煌寺的《正法华经》。竺法护初译“光世音”其弟子聂道真改为“观世音”。玄奘新译为观自在,每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扩展资料:
观音菩萨,也称为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音娘娘等等。无论在佛教中,还是在民间,影响都极大。观音菩萨的名字有“观世间音声觉悟有情”的意思在里面。只要有人遇到苦难,诚心念诵观音菩萨的名号,观音菩萨就会寻声救苦,拔众生于苦难之中。
大乘佛教中的经文中记载着许多的大菩萨早已成佛,其中观音菩萨在无量阿僧祇劫前就已成就佛道,佛号就有“正法明如来”、“观自在王如来”等等。在南方,特别是沿海一带的地区,也有直接称“观音如来”。道教中则将观音菩萨称为“慈航真人”,有慈航普度的意思在里面。
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二胁侍菩萨之一,手持玉净瓶,头戴报冠。因为她一心辅助阿弥陀佛,以寻声救苦的方式救度世人,所以她的宝冠上有阿弥陀佛的佛像。同时,观音菩萨的坐骑是金毛吼。
观音菩萨的玉净瓶中,装着杨柳枝与甘露水。若是见到众生悲苦难言时,观音菩萨就会用杨柳枝,将玉净瓶中的甘露水撒向人间。使众生离苦得乐,心生善念。
在寺院的大雄宝殿中,观音菩萨被供奉在释迦牟尼佛的背后,正对着大雄宝殿的后门。在观音菩萨的身侧,有两位童子,一位是善财,一位是龙女。
根据《华严经》中的记载,善财童子得文殊菩萨教诲,去各佛国参拜善知识。他一共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中观音菩萨是他参拜的第二十七位善知识。最后为了协助观音菩萨普度世人,所以,就留在观音菩萨的身边,当她的左胁侍。
而龙女过去是婆竭罗龙王的女儿,在参加华严会的时候,听闻佛法而立身成佛。最后为了协助观音菩萨普度世人,就留在观音菩萨身边,当她的右胁侍。
观世音普门品》中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据记载,观音菩萨有三十三种化身,不同的时候,因应不同的人显示不同的相貌,方便度化众生。如果一个人应以宰相得度,观音菩萨就会示现宰相身令其得度;一个人应以小贩相得度,观音菩萨就会示现小贩相令其得度等等。
在我国的南海普陀山,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传说中有人欲将观音菩萨像运往日本,结果船到了南海普陀山附近,突遇大风暴,船无法前行。
最后只好停靠于附近的普陀山,于普陀山休息。等暴风停了又准备起航的时候,忽然又起大风暴,始终不得前行。只好将观音菩萨像留下后,才平安而去。所以,这尊观音像也被称为“不肯去观音”。
人很多都很喜欢观音菩萨,除了念诵她的名号很简单之外,她所留下的咒语,也具备非常大的威力。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有《大悲咒》和《六字大明咒》。
随着网络的普及,音乐版的《大悲咒》被人们广为传颂,是众多佛教音乐中,流传得最广的一种。而《六字大明咒》,则以简单易行而著称。
《六字大明咒》的念诵方法是:唵、嘛、呢、叭、咪、吽。
传说中只要念诵这些咒语,就可以获得观音菩萨前来加持守护。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应如来要求,前往大唐寻找取经的人。最后选中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人,引导他们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取到经后,传到东土大唐广泛普度世人。
一路上,唐僧师徒四人遇到众多磨难,观音菩萨都会有求必应前来救苦救难。可以说,观音菩萨在人的心目中,早已成了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形象。
顶礼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音菩萨